陶瓷百科
鋦瓷——縫補生命,修復藝術
“沒有金鋼鉆,別攬瓷器活”,這句俗語來源于傳統(tǒng)瓷器修復——鋦瓷。
說起來簡單。鋦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剛鉆鉆孔再用鋦釘嵌住抓牢,使其恢復原樣,既能再使用,又有觀賞價值。
鋦瓷,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鋦瓷技藝相傳始于宋代,《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瓷藝人鋦瓷的情景。明代時期的意大利教士利瑪竇在《中國見聞扎記》中對瓷器修補有這樣的記載;鋦補修復后的瓷器還可以耐受熱食的熱度而不開裂,而尤其令人驚異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銅絲熔合起來就是盛湯水也不會漏。
古代民風樸素,以節(jié)儉為傳統(tǒng)美德的時代,若是餐具出現(xiàn)裂痕不忍丟棄,或不慎打破傳家之寶,或有紀念性的陶瓷器,請補瓷匠補瓷。經過鋦瓷修補過后的瓷器,滴水不漏。當然在過去,鋦瓷不僅僅是為了修復瓷器了,鋦瓷本身就是一種裝飾。明清時代,有些人故意將品相完好的紫砂壺裝上豆子,再倒入水撐裂,然后鋦出特定的圖案來,以此來把玩。明末,周伯高在《過吳迪美朱萼堂看壺歌》中寫道:“供春、大彬諸名壺,價高不易辨。予但別其真,而旁搜殘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悅。”
鋦瓷工藝需要兩大工具:
1、金剛鉆:明代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第十卷《石部四》中明確提到金剛石和金剛鉆,“其砂可以鉆玉補瓷,故謂之鉆”。可以肯定至少在16世紀中葉這種鋦瓷技術已經相當普及,因此起起源將會更早,應該有上千年的歷史。《本草綱目中》提到的“金剛鉆”是鋦瓷中最為關鍵的工具,古語云:“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常見的金剛鉆大約是長約10厘米,手工打造的鐵鉆桿,鉆桿中部套著一節(jié)毛筆管粗細的竹子外套,外套的兩端用鐵箍,把竹外套和鉆桿固定在一起,再在普通鉆具的鉆頭部分用銅焊的方法,鑲上一顆極小的鉆石,由于瓷器的硬度非常高,除了鉆石,各種金屬鉆頭都無法在其上打孔鉆眼,雖然鑲上去的鉆石是工業(yè)級鉆石,但即使是這樣一根鉆具,也足以使鋦匠的身價倍增。
2、大小鋦子:鋦子即為修補用鋦釘,鋦釘完全用民間絕活鍛銅工藝加工而成,美妙絕倫,有花釘、素釘、金釘、銀釘、銅釘、豆釘、米釘、砂釘,由于有了鋦匠這些精美絕倫的鋦瓷細活,使得那些達官貴人們在享樂中興起了“鋦活秀”。
由于現(xiàn)代化制瓷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瓷器壞了,扔了,再買新的,一般不會去鋦補修復,使得民間普通的鋦活手藝無活可做,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老人家說以前還經常能在在大街上聽見“鋦鍋鋦碗鋦大缸”這樣的吆喝聲,到現(xiàn)在幾乎消失。
只有瓷器修復始終將這門傳統(tǒng)瓷器修補藝術流傳了下來,并添加了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新元素,使鋦瓷技藝變得更為靈活和美妙。
現(xiàn)代鋦瓷修復講究既能得修好利器,又能玩出新的花樣。當鋦子在器物上成為裝飾,與器物融為一體的時候,別有一番韻味。在不同器物上修飾不同的鋦子,完全就是一種藝術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巧妙運用沖線或殘缺,能出大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