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百科
【陶瓷文化】瓷器上的孔雀翎——孔雀綠釉
時間:2015年09月02日信息來源:不詳
孔雀綠釉因其色澤翠綠透亮似孔雀尾翎,故名。亦稱“法翠釉”、“翡翠釉”、“吉翠釉” ,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起源于宋、元民窯,最早見于宋磁州窯。為何明明是藍色卻又稱綠,馬未都先生的解釋是:春來江水綠如藍。
從景德鎮(zhèn)御窯廠出土的有明宣德孔雀綠標本和臺灣故宮博物館藏有傳世整器說明,宣德時已能生產(chǎn)這種色釉了。
清代《南窯筆記》記載:“法藍、法翠二色,舊帷成窯有翡翠最佳。”可見成化朝的翡翠釉色是著名的,傳世成化孔雀綠器誠可謂艷麗悅目。而大量生產(chǎn)孔雀綠則為明正德朝,故有“正德孔雀綠”之專稱。
清代的孔雀綠釉在康熙朝也盛極一時,不過總體來說,不甚流行。直到建國以后,有一類雕塑瓷,特別是對獅,大量使用孔雀綠釉,極為流行。
一般來說,孔雀綠釉的施釉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素胎瓷(不上釉的瓷器)上直接掛釉,這樣的方式,釉面易開片剝落;另一種方法是在白釉瓷上罩釉,這樣燒成的孔雀綠釉瓷,釉面就不太容易剝落。
古代孔雀綠釉無論深淺,都是藍色調,近世發(fā)明一種高溫的孔雀綠釉,就真是“綠”了,色如墨玉,艷而不浮,古穆靜雅。因為是高溫色釉,又沒有了剝落的煩惱,頗受歡迎。
(作者:未知 編輯:admin)
文章熱詞:
上一篇:【陶瓷文化】瓷中玉君子——影青瓷
下一篇:國禮《紫歸牡懷圖》的故事
延伸閱讀: